篆刻是以文字为内容,通过作者对篆法、章法、刀法的不同处理手段来表现艺术美感。篆刻学习亦如书法,也要讲究很多方法和技巧。篆刻的学习,主要着眼在篆法、刀法、章法。本文重点来说说篆法和印文方面的知识。
学习篆刻,必须会识篆书、写篆书。这里的“篆”包括大篆(甲骨文、金文、简帛书)、小篆以及小篆的蜕变书体——缪篆以及明清各流派篆刻家的篆书、篆刻文字等。
——甲骨文——
识篆只有两个途径:
一是多临摹古印及历代流派名家名印。方便时可以描摹,即用透明度较好的描图纸(硫酸纸)覆盖在印蜕上双钩或填描。
二是临摹篆书。熟识《说文解字》中的小篆部首很有必要。还可以选择较好的篆书字帖进行临习,如《峄山碑》《泰山石刻》等,在临习中识记篆书的结字规律。
解决篆法问题,还要学习文字学,学会查篆刻字典,文字字典。常用的工具书有:
甲骨文:《甲骨文编》(中华书局)、《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金文: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高明《古文字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罗福颐《古玺文编》(文物出版社)
小篆: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缪篆:《汉印分韵合编》(上海书店)、《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
综合类:《精编金石大字典》(黄山书社)、徐无闻《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以上工具书,可以根据情况使用:金文书体风格繁多,在选择文字时,要注意风格的统一。小篆结字最为严格,一般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准。汉印都是采用缪篆,缪篆与甲骨文、金文、小篆比较,在篆法变化上比较自由。
一、春秋战国玺印文字
由于诸侯割据,各自为政,文字无统一的规范,“七国异彩”的状况使得印文纷乱混杂。战国玺印文字基本上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而官玺多为白文,印文体现铜器凿款文字特有的笔法圆浑自然,结字错落舒展的风格。
二、秦汉玺印文字
1、秦篆 秦“书同文”而产生小篆,亦称秦篆。它的产生使文字的字形和笔画趋向统一和规范。当然秦朝无论官印还是私印多采用秦篆。官印四字多加田字格栏,长方形印有日字格栏(又称半通印)。
2、摹印篆 是印章的专用文字,“曲者以直,斜者以正,远者以方,参差者以匀整,其文篆而非隶,其体则隶而非篆,其笔画则隶篆相融,浑穆端凝。”摹印篆的产生和使用,对汉代印章的兴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缪(miù )篆 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许慎《说文解字》说:“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其形体平方匀整,笔势有小篆的圆匀婉转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缪篆具有方、平、均、叠、满等五大结构特点。缪篆不同于摹印篆,与鸟虫篆类似,但没有鸟虫篆鸟头虫鱼的形状,是介于摹印篆和鸟虫篆之间的一种字体。
4、鸟虫篆 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上,它是依据篆书点字形,将笔画屈曲盘环,处理成鸟、虫、鱼的形状,在印章中别具一格,但鸟虫篆不可滥用,仅限于私印和吉语印使用。
5、隶书 隶书产生在秦末时期,到汉朝成熟,发现晋代有用隶书入印的尝试,为后世八分书入印之滥筋。
隋以后由于纸张的广泛使用,印章放弃了要来的按在泥土上的“封泥”的使用方法。蘸上印泥直接盖在纸上。隋唐官印印面尺寸大小因官职高低不同而不同,且随着开始行书的兴起,入印文字随之发生较大变化。
1.唐篆 由于官印印面增大,又用朱文,造成印面空白地方多,只能把小篆笔画加以弯转盘回来,增加印面的空缺。
2.九叠篆 沙孟海先生说:“以九为数之终,言其多也。”九叠篆就是去这种字体的折叠繁复,让印文布局平满均匀。
3.八思巴文、西夏文 是宋朝蒙古一带少数民族官印所用的文字。这种文字以篆书为基础而制,印文平方正直,屈曲填满。
4.满文 出现在清代官印中,下面的印章就是一半篆书,一半满文。
5.楷书 五代起就有了楷书作印文的例子,后世很多篆刻家都尝试过楷书入印。到了楷书底定之后,又促进了行书、草书的进一步发展。行书和草书在中国古代印章中的应用大约始于唐、五代时期,典型之例见五代时的“元从都押衙记”行书印仿宋字印主要见于明清,例见太平天国“旨准”印。
6.押字 又称花押印,是把名字花写变化成一个类似图案的符号作为私印的印文,押字印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元代,有“元押”的说法,其形式,有单一个押字的,也有在上面刻出楷书姓名,下面为一花押的。也有表示吉祥的和各种动物形状的押印。
篆刻大家吴昌硕先生认为,学习刻印首先要精通书法,特别是篆书,所以我们要识篆,习篆,加强对印文的研究。我们手头最好备几本篆刻专业书籍和各种印谱,书法要读帖,篆刻要读印。读者多关注汉丹云公众号,后续还有相关文章,供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