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人们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赞誉之词,形容王羲之写的字像浮云那样优美而飘逸,又像飞龙那样矫健地舞动。带给人们绝美的艺术享受。
行书是“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中的一种,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弥补了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的缺点。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行书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行书叫“行草”。 从诞生发展至今,已成为书写使用最多的书体之一。
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为行楷作品,笔法承继二王,线条圆转流畅,体态秀雅端庄,是杨凝式难得的行书佳作。
王羲之《二谢帖》
《二谢帖》为王羲之书写的行草信札,其用笔之轻重缓疾变化极多,方圆相济颇见骨力,字体草行相间,彼此呼应却又和谐统一。
1、诞生
行书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其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为汉代刘德升所创。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另一种说法是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画行是一种官方批文,需要官员在批文上“签押”,也就是署名。
●清代 南部县衙查验伤痕、传唤人证的差票●
2、发展
行书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的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受到欢迎,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行书,分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书法代表作。整篇作品的笔法转换飘逸、结构变化浑然天成、重字多变令人叫绝,其章法、结构、笔法堪称行书的经典教材,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 “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为行草作品,是颜真卿极度悲愤时所书,字随情绪自然流露,笔法圆转内含,线条遒劲而舒和,章法恣意灵动浑然天成,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黄州寒食诗帖》诗句苍凉惆怅,结字大小、疏密、轻重多变,线条流畅姿态万千,通篇起伏跌宕,极具艺术感染力,被称为 “天下第三行书”。
3、行书的艺术性
行书作为一种成熟的书体,有其独特的艺术性。一幅优秀的行书作品,从笔法、章法,到布局谋篇,再到落款、盖章,都有独有的美感和鉴赏收藏价值。黄庭坚的行书作品《砥柱铭》,被拍卖出4.37亿元的高价,平均一字值70多万,其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可见一斑。
黄庭坚《砥柱铭》局部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的双钩摹本,于2010年11月在中国嘉德拍出了3亿多的高价,排名书法拍卖史第二。
王羲之《平安帖》
四、行书的实用性
行书的书写速度快于楷书,又比草书清晰易辩,因实用性强而备受文人墨客的追捧,在信札、公文中逐渐成为主要书体。
王羲之三种书体对比
5、行书名帖赏析
行书历经数千年演化,已形成完备的体系。众多名家用一生去探索书法真谛,为后人留下诸多行书名帖,小编选择其中一部分,与书友们一起欣赏学习。
王羲之《快雪时情贴》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描写了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作品笔法多藏锋、字体偏圆转,字体间匀整安稳,体现一种气定神闲的心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评价为:“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书法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王珣 《伯远帖》
王珣出身于东晋王氏一族。“书圣”王羲之是其堂叔。《伯远帖》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后世视为稀世瑰宝。《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这么评价《伯远帖》:“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书法“直入晋室”,“书追二王”,它的笔法、结体和王羲之相近,又有自家面目。
《张翰思鲈帖》局部,纸本,行书,唐,欧阳询
《张翰思鲈帖》由欧阳询书写,内容为记叙晋人张翰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故事。贴中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凝重遒劲,结体取势纵长,章法重行气贯通,平正中见险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柳公权《蒙诏帖》
柳公权此帖写的一通信札,告诉对方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可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请谅解自己的难处。
此帖第一行“公权蒙”三字联绵出之,字硕大,笔力纵横,精魄四射。其后三行笔走龙蛇,曲折连环;行间大小错落,锋出则破空杀纸,游丝则刚柔兼济,气势一泻无碍。后三行,虽字由大到小,随手变化,转换出瘦劲面目,然而气脉贯通,豪气流荡至于终篇。此帖意态雄豪,气势遒迈,为柳体行书佳作。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此帖书风与颜真卿行书极相近,笔力沉练,苍劲古朴;用墨枯润相间,老笔纷披。清刘熙载《书概》云:“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然学行,不衫不履其外焉者也”
米芾《苕溪诗帖》局部
《苕溪诗卷》米芾38岁所书。此卷用笔中锋直下,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连贯,提按起伏自然,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此帖是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作了这首“松风阁”的诗,歌咏当时所见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这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下笔平和沉稳,变化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是尚意书风的典型。
蔡襄《澄心堂帖》
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味,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搜寻到纸中名品-“澄心堂”纸。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是蔡襄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王铎《行书自书五言律诗五首诗卷》局部
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有坚实的“学古”功底,能自出胸臆。他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拟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如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
文征明《醉翁亭记》局部
文徵明早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不许参加乡试,因而发愤图强,终于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其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行书曾在古代软笔书法中辉煌一时,即便在当前硬笔替代软笔,行书的重要性仍然丝毫不减。写好一手漂亮的行书,在写作业、信件、公文、标语、考试、填表格时,显得格外耀眼而自信。最后预祝各位书友能与时俱进,练好软笔与硬笔行书,在人生历程中收获更多自信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