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写的这一首《劝学》诗,一直被父母用以勉励孩子勤学。虽其多本文集已轶,幸有宋人编的《颜鲁公集》流传至今。
颜真卿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书体——颜体,引领了新的时代书风,对后世影响巨大。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等诸多书法家学书过颜体,受益良多。
颜真卿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主要成就表现在楷书和行书两种书体上。
楷书之《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为颜真卿晚年楷书的代表作。现存西安碑林。
《颜勤礼碑》局部
楷书之《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结体严谨致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学颜体者多从此碑入手,入其堂奥。
《多宝塔碑》局部
楷书之《自书告身帖》
《自书告身》是颜真卿被委任为太子少保时自书之告身。告身是古代授官的文凭,相当于后世的委任状(任命书),时值颜真卿七十二岁高龄。其书法已炉火纯青。次帖结体宽舒伟岸,外密中疏;用笔丰肥古劲,寓巧于拙。真迹今藏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
楷书之《麻姑仙坛记》
《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
《麻姑仙坛记》局部
颜真卿行书主要有“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祭伯父文稿》。是后世学习颜体行书的最佳范本。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侄子颜季明写的悼文。安史之乱爆发,战争中其侄颜季明被杀,其兄颜杲卿一家30余口被灭门。正是在这样极度悲痛、愤怒之下,颜真卿奋笔写下了这篇气壮山河、名垂万古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文23行269字,其中脱漏1处,涂改14处,改后定稿234字。这是一篇字字血泪,激情汹涌、忠肝义胆、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为中国书法写下至刚至烈、真气充盈的不朽篇章。在今天,我们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巨大的历史和文化力量。
《争座位帖》也是一封书信草稿。事因是唐名将郭子仪凯旋还朝。负责此事的郭英乂为取悦大宦官鱼朝恩,不顾朝廷规制,在欢迎仪式上刻意将鱼朝恩的座位排在品阶比他高的几位尚书之前。颜真卿愤然致书郭英乂,对其所作所为进行严词斥责。
《争座位帖》原稿用唐畿县狱状磓熟纸写就,共七页,秃笔书,有夹行小注和勾改痕迹,全文计1193字。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
此为祭文稿本,用笔上中锋运转,以沉着凛然为崇尚,不取侧锋之妍。一任纵笔,无意于工拙,不计其布置。“三稿”为同一类型风格,而因内容与撰写时的心境不同,又各有特色。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可谓是“书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欧阳修说:“余谓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颜真卿 刘中使帖
朱长文《续书断》:(颜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真卿 湖州帖
苏轼: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颜真卿 裴将军局部
颜真卿以身殉国后约三百年,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到他当年遇难的地方去凭吊,看到壁间颜鲁公留下的题字,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发自肺腑的话:“余观颜尚书死李希烈时壁间所题字,泫然流涕。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
在青年时代,颜真卿就立下“齐于古人”的志向,并潜心苦练书法,逐渐成就自己的面目与气候,又以长期的千锤百炼,锻造“颜体”的形神,在其晚年已是炉火纯青,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历练,终于使得“颜体”巍然屹立书坛,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列的两座高峰,实现了自己“齐于古人”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