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法动态>蚕头燕尾显波磔——话说隶书

书法动态

蚕头燕尾显波磔——话说隶书

来源:汉丹云 发布日期:2022-06-13 阅读数:
     隶书是五种常见书体中的一种。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特征笔画是“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诞生之初就以优美的线条、严谨的结构、规整的布局,受到文人士子的追捧,历经千年而不衰。

*隶书《石门颂》集字“隶书”*
    石刻的隶书历经千年的岁月,或因风化剥蚀,或因埋藏环境而产生各种物理破损和化学变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隶书拓本图片,形成一种岁月积淀下来的色彩斑斓的美感。
壹  诞生与发展
【隶变】
     战国时期篆书颇为流行,但是篆书结构复杂较难辨认,且书写速度较慢,篆书开始朝着“字型变圆为方,线条弧变直,笔画繁变简”的方向演变,让汉字书写更快更易辨认,这一演变过程称为“隶变”。四川省青川县出土的战国末年木牍文字,充分证实了隶变的存在。

*战国木牍,1980年出土,四川青川*

*河西简牍 西汉简*
     河西简牍以丰富、翔实的简牍书体显示了隶书的演变发展过程。隶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创建隶书的流行说法是程邈所作。“初,邈以罪系云阳狱,覃思十年,变篆为隶,得三千字。一日上之,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此始用之初也”(《宣和隶谱·叙论》)。隶书书写方便,利于民众。汉代由于隶书在民间和下级官吏中的广泛应用和进一步修饰,使隶书更致完美,终于成为汉代的通用书体。
【秦隶】
     秦始皇大一统后,官方统一使用“小篆”书体,也称“秦篆”。为了书写迅捷,下层吏员尝试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虽然仍属篆书结构,但已体方笔直纵向取势,孕育了隶书笔意,被称为秦隶,又称“古隶”。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大量秦简,其上文字可以为证。

*秦代竹简,1975年出土,湖北云梦睡虎地*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等,内容涵盖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虽为篆书,但用笔大为简化,结体趋于方正,行笔有方有圆,波浪笔势明显,已有少量隶书特点。
【汉隶】
     西汉时期隶书进一步演化,字体取横势,横竖平直挑捺外拓,字形趋于扁平,浑厚深沉而又雄放洒脱,逐渐脱离篆书风格独成一体,被称为“汉隶”,又称“今隶”。其与“秦隶”的纵向取势有了较大的区别。代表作有《莱子候刻石》、《五凤刻石》等。

*西汉《莱子候刻石》*
     《莱子侯刻石》笔力劲健,气势开张,刀刻与书写浑然天成。其笔画直肆,似无波磔但多韵味,痛快率真,点画丰筋力满,趣味横生,并熔篆籀之古意写隶,提按变化微妙尤出新奇。

*西汉《五凤刻石》*
    《五凤刻石》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属典型的隶形篆笔风格。以方扁结构为主要结字形式中掺杂着纵势结构,具有明显的从篆书脱胎而来的痕迹,与商代墨书甲骨文、宰丰刻辞、秦隶等一脉相承。看似圆浑凝练的篆意笔画中具有浓厚的隶书态势,颇具风趣。
     东汉为隶书的鼎盛时期,隶书发展成熟且风格多样,在官方和民间广为使用,成为主流书体之一。加上当时盛行刊石立碑之风,留下了大量隶书碑板和摩崖隶书石刻。代表作品有:《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华山碑》、《张迁碑》等。

*《曹全碑》局部*
     《曹全碑》是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张迁碑》局部*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

*《张迁碑》局部*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张迁碑》篆额*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行、草等书体相继出现,隶书受冲击而陷入低潮。到了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各种书体完全成熟,受限于书法实用性和多元化的影响,隶书虽有一定的复兴,涌现出李隆基(唐玄宗)、韩择木、梁升卿、史维则等隶书名家,但总体水平逊于两汉时期。唐代以后的隶书更是每况愈下。
贰  结构特点
     隶书虽从篆书演变发展而来,但其笔画和结构与篆书区别较大,有其独有的书体特点,书写临习时需仔细体会把握。
1、字扁而宽,左右分展。
     隶字横向取势,字形扁而宽,与篆书纵向取势,字形窄而长不同。
2、蚕头燕尾,波磔明显。
     隶书中的主笔横、捺画波磔(zhe)明显。起笔时藏(逆)锋,形若“蚕头”,收笔时按笔上挑形若“雁尾”。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为隶书简化篆书结构的两种方法。让隶字的结构更简洁,书写更迅速。
4、转折提按,痕迹明显。
     篆书转折圆滑不现痕迹,隶书转折强调提按,痕迹明显。
叁  隶书名帖
     隶书历经数千年演化,诞生了诸多名家名帖。小编选择其中一部分,与书友们一起欣赏学习。
01《礼器碑》

*汉隶《礼器碑》局部1* 
    《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为圆首碑,碑身高173厘米,宽78.5厘米,厚20厘米。碑文记述了鲁相韩敕优免孔子舅族颜氏和妻族亓官氏邑中繇发、造作孔庙礼器、修饰孔子宅庙、制作两车的功绩。与《乙瑛碑》《史晨碑》合称孔庙三碑。 
     书法上,其笔画瘦劲且有轻重变化,结体紧密又有开张舒展,捺角粗壮斜行,长波尾部尖挑,风格质朴淳厚,是东汉隶书的典型代表,书法价值很高,历来被金石家、书法家奉为隶书楷模。《礼器碑》整体神清气健,沉静肃穆,清超绝尘。清虚灵动中透着空灵洒脱,格调高古中洋溢着清新典雅。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

*汉隶《礼器碑》局部2*
02《乙瑛碑》
     《乙瑛碑》,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记录了鲁相乙瑛上书请求为孔庙设置百石卒史一人来执掌礼器庙祀之事,属于纪事性的祠庙碑,历为书家所重。其书体方整,结构严谨,笔势刚健,书法雄劲,字取横势,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笔画呈弯弧,波尾大挑,折角圆和,波势蕴柔,中敛旁肆,潇洒飞逸,气韵盎然,被近人推为东汉绮丽书派的代表,是汉隶成熟的标志碑之一。

*《乙瑛碑》局部*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03《史晨碑》
     《史晨碑》为圆首碑,有额, 碑两面刻,面向东为阳面,俗称“史晨前碑”, 后附四言铭文12韵24句;面向西为阴面,俗称“史晨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史晨碑》局部*
04《衡方碑》
     《衡方碑》现藏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庙碑廊。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属圆首碑,上雕蟠螭纹,碑额隶书阳刻“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2行10字。额下有圆穿,传下碑文记叙了衡方的祖先及衡方的生平政绩。

*《衡方碑》圆首碑碑额*
    《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章法行密字满,平正之中有欹斜之变。

*《衡方碑》局部*
05《石门颂》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石门颂》整碑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局部1*
     《石门颂》其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石门颂》局部2*
06《郙阁颂》
     《郙阁颂》原在陕西略阳县嘉陵江西岸,现存于略阳县灵岩寺。高170厘米,宽125厘米,刻文19行,满行27字,记述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之事。书法上,其用笔于圆转中又增方折,结体内敛,章法茂密,俊逸古朴,大气磅礴,风格属于雄壮、朴茂一类,与《石门颂》《西狭颂》并称"汉三颂"。
     《郙阁颂》原刻在陕西省略阳县嘉陵江西岸的悬崖上,由于摩崖突兀江岸,恰在航道途中,凡逆水之舟船,纤绳必紧擦其崖面而过,经近千年之摩损,致使摩崖右上角字迹崩落。至北宋时,已向纵深磨损形成数道深深的凹槽。碑额在民国初时似乎还存在,但已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1977年因修建公路,《郙阁颂》摩崖被乡民火药炸损。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用木船和人力车将搜寻得100余块碎石装运至即灵岩寺进行复原粘接,得以保存。
07《西狭颂》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

*《西狭颂》局部*
     《西狭颂》是“三颂”中保存最完好的,至今一字不损。它虽然是隶书成熟时代的作品,但又带有较浓的篆书意味,所以有人说它“结体在篆、隶之间”。但是它用笔本身的撇、点、捺和横画蚕头燕尾等特色,仍然是隶书笔法。它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肆  清朝隶书名家
     汉代是隶书的第一高峰,汉隶数量庞大且精彩纷呈。之后数个朝代隶书式微,到了清朝,几乎被遗忘的隶书重新焕发荣光,出现隶书的第二高峰,我们来看几位清朝隶书名家的作品。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江苏南京人。他少时便立志习隶,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汉碑,倾尽家资,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橱。他主要学习《史晨碑》和《曹全碑》,尤得力于后者。他在规范的隶书笔法中,加入富于个性的轻重用笔,或用枯笔,结字也不呆板。这些都为隶书开创了新的出路,成为乾嘉以后碑派书法追求的境界,影响甚大。

*郑簠《隶书浣溪纱词轴》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金农(公元1687—1762年)诗文、金石、书画皆精,中年游迹半海内,客居扬州,“扬州八怪”之一。长碑学,用笔扁方,号为“漆书”。金农隶书很有特色,隶书风格,沉稳果敢,奇崛憨直。

*金农隶书*
      邓石如(1743—1815)安徽怀宁人。布衣,家贫。邓石如的隶书取《史晨》的娟秀,得《曹全》的遒丽,用《衡方》的淳厚,借《石门颂》的纵肆和《夏承》的奇瑰。结体严紧,遒丽浑逸,渗有魏碑意趣,揉进篆书笔法,气势雄强,笔法峻拔。在清代可算独树一帜,对后人颇有影响。

*邓石如隶书八言联*
     伊秉绶(公元1754-1815年) 清代具有特色的隶书家,笔法精熟,结体宽博方正,线条粗细变化,笔画强劲,具有磅礴气势。何绍基说他:“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如漆楮如简”。蒋宝龄说他“尤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

*伊秉绶隶书*
      陈鸿寿(公元1768—1822年)浙江杭州人。所书气势宏伟,功力非凡。清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说他:“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古雅有法度,篆刻得之款识为多,精严古宕,人莫能及。其言曰:‘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询通论也。”

*陈鸿寿隶书对联*
     何绍基(公元1799—1873年),字子贞,是清后期著名的书家。据何氏《自评》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八真楷之绪。”清杨翰《息柯杂著》说:“何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何绍基的隶书带楷意,笔法雄劲,形成独自风貌。

*何绍基隶书*

     赵之谦(1829—1884),他重书写意趣,多有姿态,中侧锋之外,又以偏锋取势,自出机抒,其隶书结体宽扁,笔画肆意,有挥洒自在之态。行笔则寓圆于方,方圆结合。结体扁方,外紧内松,宽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倾之势,奇正相生。
      对他的书法,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叔罪也。” 

赵之谦隶书
     民国至当代的隶书总体是清代隶书的延续,虽然出现大量擅写隶书的书法名家,但并没有革命性的创新之举。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学习隶书当循序渐进,可以汉隶入手,取法乎上,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待学有所成,可以再遴选隶书名家,学习个性笔法与风格,汲取隶书养分,然后再进行个人笔法与风格的提炼,进而写出独创的隶书作品。
  • 汉丹云科技